日期 :[2018年02月28] 編輯 : 邦誠財稅 【糾錯】 瀏覽次數 3574
厲害了!一大波福利政策來了!
特色人才給予最高可獲250萬元購房補貼;
高新技術企業可享首次晉級獎勵、
人才個稅獎勵、
500強明星高企追加入學指標……
今天(2月27日),東莞市深化創新驅動、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印發了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包”,用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動以創新為動力的高質量發展。“政策包”總體上可分為加快科技創新、扶持實體經濟、強化要素支撐三大類。
在此次全市深化創新驅動,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上,兩本厚厚的政策匯編引人注目。其中一本是近期出臺及擬出臺的高質量發展系列政策,另一本是倍增計劃“1+22”政策的完整匯編。
二者總體上又可分為加快科技創新、扶持實體經濟、強化要素支撐三大類。其中大部分都是新鮮出爐,甚至暫為征求意見稿,接下來將修改完善后印發實施。
科技創新類:
第一份是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實施方案。充分發揮松山湖作為國家自創區優勢,創新“1+6”園區統籌組團發展體制機制,探索擴大自創區空間規模,爭取自貿區經驗在東莞先行先試,全面帶動科技創新加速發展。
第二份是科技成果雙轉化行動計劃。積極打造科技成果雙轉化平臺載體,力爭到2020年累計建設運營科技成果轉化平臺10個以上,挖掘發布科技成果供需信息10萬條以上。
第三份是高企樹標提質行動計劃。除了延續原有的認定獎勵和國家規定的稅收優惠外,還新增了首次晉級獎勵、人才個稅獎勵、500強明星高企追加入學指標等政策優惠,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努力把高企的數量優勢轉化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
第四份是通過“三舊”改造推進科技孵化器建設實施辦法。通過開通綠色審批通道、簡化產權補辦手續、允許產權分割等措施,把“三舊”資源盤活起來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極大地拓展了科技創新發展的空間資源。
同時,我市還制訂了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空間規劃實施方案及項目庫管理辦法。一方面,聚焦廣深高速創新帶“1+1+11”示范建設,加快實施133項環境品質提升工程,進一步提升沿線環境和科技平臺建設水平;另一方面,建立科技創新走廊創新項目庫,支持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重大科技項目布局落地。
扶持實體經濟類:
此次會議總結印發了去年以來陸續出臺的22份倍增計劃配套政策,全面覆蓋了支持企業倍增發展的政策、產業、土地、資本、人才五大要素領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為企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強化了支撐。
政策要素方面,給予試點企業最高500萬元的服務包獎勵,并積極搭建專業服務資源池,為企業倍增提供診斷、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
產業要素方面,構建智能制造全生態鏈,重點啟動“百千萬”工程,建設一百個智能化改造項目,開展一千家企業智能制造分析診斷,開展一萬人次技術工人智能制造專業技術培訓;
土地要素方面,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實施地價優惠,為試點企業落實550多畝、配備近1500畝新增用地指標,有效保障了試點企業用地需求;
資本要素方面,由市財政出資10億元,成立總規模不少于60億元的市產業并購基金,支持試點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實現倍增發展;
人才要素方面,賦予試點企業自評人才入戶權,并按企業規模每年向試點企業提供最多6個公辦義務教育入學指標,進一步優化人才保障。
強化要素支撐類:
出臺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圍繞人才管理、引才育才用才等五方面出臺23條干貨政策。特別是在人才引進方面,對符合條件的特色人才給予最高250萬元購房補貼,對新引進的青年博士、碩士給予20萬元、6萬元生活補貼,力度位居珠三角前列。
出臺促進股權投資基金業發展暫行辦法,強化資本要素支撐。對原有的政策進行了修訂完善,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擴大獎勵范圍,加快股權投資基金業發展,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實體經濟、投向創新領域。
東莞市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實施方案
(2017-2020 年)
方案提出,以東莞自創區建設為契機,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以機制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為手段,不斷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與動力,廣泛匯聚國內外創新資源,營造“激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創新氛圍,率先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社會全面創新的良好發展格局,大力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中部脊梁,推動東莞從科技支撐產業向科技引領產業轉變,從分散式創新向協同式全域創新轉變,從服務自身發展為主向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轉變,將東莞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先進制造基地、國家級粵港澳臺創新創業基地、華南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創新經濟架構基本形成
到 2020 年,力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0%,全社會研究與開發(R&D)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達 2.8%,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 60%以上。
區域創新體系逐步完善
到 2020 年,新型研發機構整體水平顯著提升,總量達到 50 家以上;
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達到 100 家以上,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超過 20 家;
主營業務收入 5 億元以上大型工業企業普遍建有研發機構或研發小組;
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設若干個示范性技術轉移機構,支持有條件的園區、鎮(街)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創新人才成果更加豐富
到 2020 年,全市累計引進省市創新科研團隊數量達到 80 個以上,“千人計劃”、“萬人計劃”人才以及創新創業領軍人才 100 名以上;
每百萬人發明專利申請量達 3600 件以上,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 23 件以上。
實施任務
一、創新統籌協調機制
1.創新市區統籌機制
積極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加強與廣州、深圳的創新聯動,緊抓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創新平臺的機遇,將松山湖高新區打造成為全球性科技園區、國家科創策源地、生態文明示范城區。
爭取擴大我市自創區空間規模,將松山湖高新區周邊大朗鎮、大嶺山鎮、寮步鎮、茶山鎮、石排鎮、石龍鎮、橫瀝鎮、東坑鎮、企石鎮9個鎮,濱海灣新區、東莞港、粵海銀瓶合作創新區、水鄉新城、南城國際商務區、原東部工業園等 6 個產業集聚區,以及虎門鎮、東城街道、南城街道、長安鎮、黃江鎮、鳳崗鎮、塘廈鎮、清溪鎮、常平鎮 9 個中心鎮(街道)部分地塊納入東莞自創區建設范圍,完善東莞創新發展的全域布局。
我市自創區空間規模擴大落實后,爭取設立東莞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管理委員會,在松山湖管委會加掛牌子,負責東莞自創區的統籌協調工作,統籌推進東莞自創區發展戰略、政策法規、協調評估、體制創新、空間和產業規劃、重大項目等重點工作。
2.創新區鎮統籌機制
構建松山湖與周邊鎮街的協同聯動發展機制,將松山湖周邊 9 鎮作為自創區的輻射發展區域。
率先建立松山湖高新區與周邊石龍鎮、寮步鎮、大嶺山鎮、大朗鎮、石排鎮、茶山鎮的“1+6”統籌協同聯動發展模式,建立片區聯動議事決策機制與跨部門工作協調機制,加快市直部門行政審批服務前移,建立統一的城市發展投融資平臺,在“1+6”的統籌協同聯動發展機制下實現“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服務統一”的管理服務機制“三統一”。
加強松山湖南部片區統籌,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規劃建設中子科學城,爭取上級支持啟動同步輻射光源等大科學裝置計劃,與散裂中子源互為補充,在環松山湖地區形成配套完整、協同有力、可支持多學科研究的綜合性國家科技中心,成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中的科學創新高地。
3.優化區園統籌機制
探索具有東莞特色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區多園”管理模式。
以松山湖高新區為核心,重點產業平臺與各組團中心鎮(街道)為支點,構建以政策共享、規劃協調、產業協同為重點內容的自創區聯動發展區,帶動全市各組團實現協調快速發展。
加快南城國際商務區建設,突出南城街道、東城街道等中心城區的綜合優勢,推動科技服務業集成化發展,打造創新創業服務中心。
以濱海灣新區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為契機,加強與深圳前海、大空港經濟區和廣州南沙地區合作,打造海洋產業與先進制造業創新集聚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空間平臺、粵港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驗區。
依托粵海銀瓶合作創新區、原東部工業園、常平鎮等支點,構建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為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基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先導區。
加快推動水鄉新城開發建設,依托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主動承接穗、深、港、澳產業溢出和創新成果轉化,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打造大灣區國際商務港。
依托黃江鎮、鳳崗鎮、塘廈鎮、清溪鎮等支點,深度對接深圳產業外溢,建設臨深創新資源融合發展帶。
二、培育新興產業
1.加快發展人工智能產業
培育人工智能產業鏈條,提升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發實力,努力在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等人工智能基礎技術領域實現較大突破,建立具有東莞產業特色的大數據與云計算基礎服務平臺。
有針對性地發展人工智能技術,鼓勵企業加強與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在機器學習、模式識別、人機交互等與人工智能應用密切相關的技術領域突破一批引領性技術,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支撐東莞人工智能應用產業的自主可控發展。
2.重點推進新材料產業
加強新型顯示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半導體材料、超材料以及新型儲能材料等各類新材料技術領域的研究與開發,突破、掌握一批新材料關鍵技術,培育帶動新行業、新產品的成長。
以高性能動力電池制造及關鍵材料為突破口,以整車集成制造為重點,著力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深化發展。
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引進一批專注于新材料研究的高新技術企業,依托研發能力突出的企業建立新材料研發基地,帶動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加快建設東莞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提高新材料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爭取設立新材料產業發展基金,支持新材料領域企業并購重組,支撐企業技術突破與產業發展。
3. 著力培育生物醫藥產業
加大松山湖兩岸生物技術產業合作基地招商力度,大力推進“莞榕計劃”,爭取設立東莞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引導基金,通過資金、政策、渠道等優勢資源針對性吸引臺灣優質生物企業落戶。
依托龍頭醫藥集團/企業,加強對化學藥、中成藥、生物藥與生物制品等方面的新藥研發,提高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多發性和重大疾病的診斷技術。
借助散裂中子源的科研優勢,重點在醫學影像設備、臨床檢驗設備、健康監測、遠程醫療和康復設備等高性能醫療器械方面取得突破與進展。
積極爭取特殊物品及生物耗材進口便利化措施、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等政策在東莞率先試點,促進相關產業跨越式發展。
三、完善區域創新體系
1.培育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
著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深入實施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行動計劃,鞏固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優勢,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培育龍頭明星企業。
2.提升高校研發機構水平
加快推動東莞理工學院建設高水平理工科大學,賦予理工學院更多辦學自主權,以智能制造領域核心學科為發展重點,大力開展新型學科專業建設,服務東莞產業轉型升級。
3.完善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
深入實施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筑巢育鳳”行動計劃,建設“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全孵化鏈條式的創新創業載體。
四、深化科技金融融合
1.發展天使投資
著力發展合格天使投資人,發揮東莞市科技企業創業導師的引領示范作用,吸引本土高凈值群體關注、參與天使投資。貫徹落實國家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天使投資個人有關稅收試點政策。
2.發展創投組織
發揮東莞市產業投資母基金的作用,注資參股一批市場化的創業投資基金,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與社會資本對接,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壯大本土創業投資組織。
3.鼓勵金融創新
爭取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東莞試點與創業投資機構實施投貸聯動。鼓勵創業投資機構聯合金融機構共同成立股債聯動基金,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股權和債權相結合的綜合性融資服務。
五、加強知識產權工作
1.提升知識產權創造水平
在松山湖試點開展專利、商標、版權管理體制改革。繼續加強松山湖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和廣東省知識產權服務業聚集發展試驗區建設。
2.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建立和完善行政保護、司法保護、自律保護互為補充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3.提升知識產權營運水平
加強專利信息分析利用,深入開展重點產業專利導航、分析和預警項目,明晰產業發展方向,提高企業信息利用水平。
六、強化國際科技合作
1.拓展“一帶一路”科技合作
發揮東莞外向型經濟優勢,主動征集推出一批科技創新合作項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深化科技創新合作。
2. 強化歐美地區科技合作
鼓勵企業在歐美設立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實現優勢企業、優勢產能走出去,對接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
3. 深化莞港澳臺科技合作
深入落實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接受廣東自貿區的產業輻射與帶動,加強自創區與自貿區的對接,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七、提升城市創新環境
1.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圈
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建設全方位、全鏈條、多層次的創新服務體系,完善支撐創新創業成長壯大的生態系統。
2.完善科技創新生成圈
圍繞創新成果的生成鏈條,打造有利于科技創新成果生成與轉化的綜合服務圈層。激發人才這一創新最根本要素的創新積極性。
3.打造科技創新生活圈
加快建設與高層次人才生活需求相適應的高品質城市生活配套環境,強化城市建設規劃與布局,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大幅提升社會治安環境,著力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努力打造媲美一線城市的品質生活圈,提高東莞對各類人才的整體吸引力。
為東莞創新點贊
上一頁:重磅!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新規公布,這些變化必須關注!
下一頁:3月起,最嚴納稅申報比對啟動!比對不符,你的稅控將被鎖